時隔半年,新冠肺炎的第六波疫情再度來襲。儘管確診或重症人數還未創新高,但腸病毒、流感都在升溫,加上護理人力快速流失,讓許多醫療院所繃緊神經。
根據衛福部護理人力監測,今年12月護理師執業人數還有19萬人,不到半年,就少了600多人。
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強調,每年2月護理師國考,照理來說會有一批生力軍,此時看來,執業人力卻不增反減。
醫院護理人力大缺,如何因應7月的疫情高峰?這是後續疫情發展的關鍵,而3種病毒同時流行究竟多嚴重?我們又能如何自保?
Q1:腸病毒、流感、新冠肺炎齊發,疫情有多嚴重?
時隔7年的「夏季流感」又回來了。疾管署在26日宣布,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用藥,讓有類流感症狀、家人同事或同學有發病者都可使用。
同時流行的還有腸病毒,最近一週門急診就診人次逼近1萬9000人次,較前一週成長近6%。
而新冠肺炎也進入第六波疫情,單是在6月18日至24日,併發重症人數單週就新增817例、死亡人數新增40例,單週累積死亡個案中九成是65歲以上長者。
疾管署長莊人祥在記者會中說明,這波疫情併發重症人數已經超過前一波,但尚未超過去年同期的第四波高峰,當時單週併發症患者約1700多人、死亡人數約200例。
Q2:為什麼疫情捲土重來?
每年此時,都是腸病毒和新冠病毒的高峰。但往年好發於12月到3月的流感,卻一直延續至今,而且今年至今不過6個月,累計死亡已達到905例,逼近去年總數1058例。
探究造成疫情飆升的原因,主要還是免疫負債。
台灣在2022、2023年免於流感的襲擊,但脫下口罩後,流感疫情幾乎沒停過。
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楊崑德認為,口罩拿下後,在免疫負債催化下,導致社區有多種病毒發威,且感染時常併發黴漿菌,使得病情不好捉摸,「如果碰上抗藥性黴漿菌,更是累壞家長!」
Q3:目前主流的新冠變異株的症狀、特性為何?
這波新冠疫情的症狀同為發燒、咳嗽、流鼻涕、喉嚨痛,主要病毒變異株為JN.1、KP.2和KP.3,都具有免疫逃脫的特性,傳播力較強。不過,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,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)研究,導致重症死亡的致病力沒有增加。
保護脆弱族群是眼前最重要的任務。衛福部常務次長周志浩在立法院公聽會上即提到,必須提高新冠疫苗接種率,並以長照機構為重點推動。
Q4:新冠、流感重症人數大增,現在打疫苗來得及嗎?
目前新冠有莫德納(Moderna)和Novavax兩種XBB1.5疫苗,建議65歲以上長者、孕產婦、慢性病患者、免疫功能不全等脆弱族群,可直接到診所接種。
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振泰解釋,新冠肺炎整體死亡率大約千分之一以下,已經跟流感差不多,但是RNA病毒突變速度快,加上人體免疫力隨著時間減弱,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下,更應該注意重症風險。
像是60歲以上、慢性病或免疫力不全、疫苗施打不足、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住民、懷孕婦女、抽菸者、弱勢族群等,都是重症高風險族群。根據CDC建議,若疑似罹患新冠肺炎,應在5天內做兩次快篩,中間間隔一到兩天,並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。
由於護理人力減少,各大醫院已無法像之前新冠疫情高峰期,同時開設那麼多病房,「現在已經沒辦法了,」立委陳菁徽在公聽會上特別強調,最重要的是高風險族群都要接種新冠疫苗,而且快篩陽性的人都能快速投藥,雙管齊下才能避免醫療量能崩潰。
Q5:新冠快速增加,有什麼藥物可用?
除了針對一般症狀治療之外,還有3種抗病毒藥物可用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及台灣的感染臨床處置指引,均建議新冠患者優先使用倍拉維(Paxlovid)和瑞德西韋(Remdesivir)。
口服的倍拉維可以用在具有重症危險因子,尚未使用氧氣且發病5天內的成人。缺點是必須小心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。
瑞德西韋同樣適用高風險族群,發病7天內尚未使用氧氣者都可以使用。只是瑞德西韋必須住院,採取注射治療。
莫納皮拉韋(Molnupiravir)針對的是肝腎功能不全,有多重慢性病的患者,目前被衛福部列為「有條件使用」的藥物。原因是莫納皮拉韋的效果有限、作用機轉可能引發安全疑慮,若患者無法使用倍拉維、瑞德西韋及其他建議藥物時,才考慮使用。
面對多種病毒作亂,唯有盡力保護自己的健康,落實勤洗手、戴口罩、打疫苗等防疫措施,才能在各種疫情起伏中安心生活。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