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您是否備受鼻塞、咳嗽、喉嚨痛等症狀的困擾?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現。當季節變化導致氣候乾燥,早晚溫差大時,我們身體的抵抗力便會減弱,免疫力下降,給了呼吸道病毒可乘之機。為了更了解呼吸道病毒,本文介紹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呼吸道病毒相關知識。
一、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有哪些
呼吸道病毒依不同的病毒科可分為正黏病毒科、副粘病毒科、冠狀病毒科、其他病毒科。其他病毒科包括披膜病毒科、小RNA病毒科、腺病毒科等。這些病毒以呼吸道為主要侵入途徑,其共同特徵是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中大量增殖;它們廣泛分佈於正黏病毒科、副黏病毒科、冠狀病毒科、其他病毒科;呼吸道病毒普遍具有很強的傳染性。不同種類的病毒會導致不同的疾病,其症狀表現也各不相同。
二、6項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
(一)甲型流感病毒。包含多種亞型,可發生抗原變異,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。典型症狀包括突然發燒、頭暈頭痛、喉嚨痛、咳嗽、鼻塞、流涕、胸痛、眼痛、畏光等。發熱體溫可達39℃~40℃,一般持續2~3天後恢復。
(二)B型流感病毒。冬春季為流行季節,傳染性較強,與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症狀比較輕,表現為咽乾喉嚨痛、乾咳、伴隨腹瀉。
(三)腺病毒。以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,包括高熱、咳嗽、咽喉痛,可發展為重症肺炎。
(四)呼吸道合胞病毒。傳播途徑為空氣飛沫及密切接觸傳播,多見於新生兒及6個月以內的嬰兒。潛伏期3~7天。嬰幼兒症狀較重,包括高熱、鼻炎、咽炎及喉炎等,後期主要表現為細支氣管炎及肺炎。
(五)副流感病毒Ⅰ型。 HPIV-1常表現為喉炎,早期有中度咽喉痛和乾咳,聲音沙啞和哮吼症狀(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)突出,哮吼是小兒副流感病毒感染最嚴重與危險的病症。
(六)副流感病毒Ⅲ型。 HPIV-3感染率佔所有HPIV感染病例的67.9%,可導致下呼吸道疾病、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,HPIV3可侵犯神經系統,導致患者死亡,與急、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。
三、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
(一)經典方法血液常規。血液常規是臨床初步鑑別感染類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,主要參考白血球、嗜中性球和淋巴球含量,白血球升高合併淋巴球比例升高;白血球減少;淋巴球增多等常提示病毒感染。血液常規檢查的特異性一般,但卻是檢查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項目,血液常規可協助判斷細菌感染。
(二)CRP、SAA、PCT
1.C反應蛋白(CRP)
早期感染的輔助診斷指標,是一種由肝臟產生的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,升高幅度與感染或發炎嚴重程度相關,根據臨床意義分為hsCRP和常規CRP。
2.血清澱粉樣蛋白(SAA)
病毒感染早期的指標,由肝細胞分泌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,正常機體內的SAA含量極低,但受到外源性病毒刺激後,肝細胞可大量合成分泌SAA,機體抗原清除後SAA將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。而病毒感染中,CRP一般不升高或略有升高,SAA升高而CRP不升高時,則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。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,SAA合併CRP檢測和病毒感染早期辨識具有重要價值。
3.降鈣素原(PCT)
PCT主要由甲狀腺C細胞合成分泌,在病毒性疾病時PCT不增加或僅輕度增高,一般不會超過1-2ng/ml。在鑑別感染類型時,實驗室指標作用有限,僅能提供可能的感染傾向,無法準確判斷感染類型。臨床實務中需聯合多項實驗室指標協同判斷感染類型。
(三)臨床特點。某些疾病具有典型的臨床特徵及影像學表現,可幫助醫生鑑別病原體是否屬於病毒,病毒感染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徵包括多數具有季節性,有流行病學接觸史,急性上呼吸道症狀,肌痛,週邊血白血球正常或減低,影像學表現為雙側、多葉間質性滲出,磨玻璃影等。
總而言之,了解呼吸道病毒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種檢查方法,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疾病,同時掌握疾病治療方法。當然,預防大於治療,日常生活中,請保持雙手清潔,經常用肥皂洗手,避免接觸感染者,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,保持室內空氣,定期通風換氣,進行室內消毒,充分睡眠,合理飲食,適量運動,以此提高自身免疫力,更有助於預防該類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性。
Leave a Comment